8月31日下午,学校新学期工作部署会在行政楼学术报告厅召开。校领导,全体中层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各二级学院院长助理、教授代表、博士代表等参加会议。校长童昕对新学期党政重点工作作部署。
童昕指出,当前学校已进入更名大学后的发展新阶段,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持续强化更名后的内涵建设,谱写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新篇章。
童昕强调,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扎实做好主题教育“后半篇文章”,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落实落细,牢牢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落实落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推进学校党的建设提质增效。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健全完善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推动群团组织改革创新、增强活力。
童昕强调,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重要论述中强调的“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开云手机版app下载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的指引下,适应产业升级厚积薄发带来的对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学科专业建设等需求的结构性变化,结合世界高等教育类型规律和学校应用型的办学特点,促进学校更名后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深度的内涵式转变,推动一流应用型大学新阶段的内涵建设。
探索一流的实践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中知识、分析、研究等关于对科学知识和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等要求,探索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要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训练环节等层面上,探索建立启发创新意识、夯实创新知识基础、增强创新实践能力等递进式培养体系,加强与工程训练平台、科研创新平台等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场景创建,深入探索实践领域创新能力的培养。
探索一流的应用型科研创新与服务。要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上的作用,充分挖掘广大教师的科研潜力,解决横向科研倒挂问题。要加强关注关键核心技术中基础原理和技术原理的导向,着力解决在国家发展战略重点领域的选题能力,探索提高发现、提出、解决实际问题背后关键科学问题的能力。
以博士授予单位的申报和建设,探索推动一流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要按照金字塔的结构规律,探索学科体系结构的建设,加强基础层面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支撑层面的理工融合、引领层面的拔尖学科突破等探索;充分发挥工科优势,在促进理科解决工科问题的理工融合发展中,带动理科发展,同时提升工科重点学科的发展品级;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里,探索引进拔尖领军人物,促进拔尖学科率先取得突破。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根据国家发展战略,探索一流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大机电与交通学科专业集群面向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型工业化建设,围绕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等,探索发展方向;大土木与环境学科专业集群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更新行动、乡村振兴行动等,探索转型发展方向。大海工围绕海洋经济和海洋强国建设,探索振兴发展方向;文科类学科专业围绕文化自信自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制建设、依法治国等,探索特色发展方向。在服务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中,探索一流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的结构布局和发展路径。
探索一流的人才引领驱动。要针对当前学校发展中人才队伍建设的“卡脖子”问题,加大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带头人的引进工作力度,引领驱动一流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支撑一流的实践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发现、提出、解决实际问题背后关键科学问题能力的提升。
探索一流的产教融合。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和加强企业主导的深度产教融合等重要指示,推动各学科专业走出校门,主动融入企业主导的深度产教融合。要探索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校企联合培养,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升级版。
加强办学国际化和数字化建设,探索一流的增值赋能。要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建设;要以服务和功能的提升为重心,牵引校园数字化的建设。
探索一流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要持续推进学校管理向校院两级管理模式转变。要探索以学科评价为资源配置依据的机制改革,激励学科建设,从机制建设的更深层次上促进办学方式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提升的变革。持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激励教师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要推动内控制度的系统性改进和建设。
童昕强调,要聚焦发展资源要素,探索加强一流应用型大学新阶段内涵建设的支撑保障。提高开放办学水平,增强谋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加强办学资源充分利用,夯实基础设施保障和服务保障;坚持底线思维,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童昕强调,要充分认识到学校更名之后面临的快速到来的挑战与机遇,切实增强应对挑战与机遇的紧迫感。要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纪律规矩、安全稳定等底线问题,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队伍建设、基础设施等质量的生命线问题,对更名后大学的影响将有质的不同,挑战更加严峻,要加快振奋精神,严肃认真应对。要抓住建设教育强国为学校带来的新一轮发展机遇,开云手机版app下载国和开云手机版app下载省产业升级厚积薄发对专业布局、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等需求结构的新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学校更名大学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向一流实践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转变,推动科研创新服务向发现、提出、解决实际问题背后关键科学问题上的转变,努力建设高水平的理工类大学,推动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进入新阶段。(办公室供稿)

